骨 科(全军肢体伤残治疗中心暨南京军区骨科研究所)
1.科室发展。第359医院骨科(全军肢体伤残治疗中心暨军区骨科研究所)的前身是大外科骨科专业组,组建于1975年2月。1979年2月,医院将骨科专业确定为重点科室。1985年,骨科被确定为南京军区重点科室。1989年11月,骨科被南京军区确定为“矫形外科专科中心”。2000年12月,升格为“南京军区骨科研究所”。2006年3月,经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批准在骨科建立“全军肢体伤残治疗中心”。骨科组建以来,历任骨科主任有邬华彬、张雪非、刘方刚;历任骨科副主任有高贤铭、黄宏前、张雪非、刘方刚、李新忠、陈步俊、曹师锋;历任骨科护士长有卜新亚、张国金、李晓齐、徐安宁、张旭荣、顾 平、蒋红艳、张 丽、许 萍、蔡树梅,见表
表
主任 |
任职时间 |
副主任 |
任职时间 |
护士长 |
任职时间 |
邬华彬 |
1975年~1991年 |
高贤铭 |
|
卜新亚 |
1975年~1982年 |
张雪非 |
1991年~2006年 |
黄宏前 |
1975年~1989年 |
张国金 |
1983年~1984年 |
刘方刚 |
2006年至今 |
张雪非 |
1989年~2001年 |
李晓齐 |
1984年~1989年 |
|
|
刘方刚 |
1992年~2005年 |
徐安宁 |
1989年~1991年 |
|
|
李新忠 |
1995年至今 |
张旭荣 |
1991年~1994年 |
|
|
陈步俊 |
2002年至今 |
顾 平 |
1994年~1994年 |
|
|
曹师锋 |
2006年至今 |
蒋红艳 |
2000年~1994年 |
|
|
|
|
张 丽 |
2001年~2005年 |
|
|
|
|
许 萍 |
1998年至今 |
|
|
|
|
蔡树梅 |
2005年至今 |
1975年~1990年,骨科在邬华彬主任率领下,开展了以小儿麻痹后遗症手术矫治为重点等一系列的儿麻治疗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当时,在肢体延长、矫正畸形、稳定关节、肌力重建等方面的诊疗技术处于国内领先地位。1979年,骨科研究的“腹外斜肌远隔移位至髌骨”、稳定膝关节等方法,为下肢重度麻痹病人的功能重建探索了新的治疗途径。
麻痹性脊柱侧弯症手术矫治,当时是全国开展较早、数量较多的单位之一。能应用10余种方法,针对不同程度的患者,采用前后路多种术式治疗,其效果、矫正率、综合评价等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顺利完成了不同类型脊柱侧弯矫正347例,对颈(胸、腰)椎骨折、脱位、骨病、肿瘤等不同病因引起的疑难病症,可采用当时先进的技术,完成前后路多种方法的减压、成形、固定、置换与融合。脊柱外科开展的科研项目多次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在全国脊柱外科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1980年~1985年间,骨科共实施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7000多例,治愈率达到98.2%。
邬华彬创新发明的“腹外斜肌移位治疗股四头肌瘫”,在儿麻下肢肌重建技术独树一帜,居国内外领先水平,1985年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976年开展的麻痹脊柱侧弯矫治手术,采用矫正器械方式实施“重症儿麻后遗症治疗”的医疗成果,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85年,骨科被确定为南京军区重点建设科室后,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在医院设立了小儿麻痹后遗症研究会,由邬华彬担任全国儿麻研究会会长。骨科在重症儿麻矫治方面,坚持研制应用新技术新材料,医、教、研相结合,全面发展,在肢残矫形、创伤救治、脊柱外科、显微组织修复方面特色优势明显,整体水平达到军内先进水平。与第四军医大学、复旦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合肥炮兵学院和东南大学等高等院校协作开展基础与临床科研工作。先后培养了医学博士4名、硕士7名、高职技术人员5名、中级技术人员13名、进修医师249人,实
1970年~1985年,显微外科小组就较早的开展了显微外科及组织重建的创伤救治研究,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病例,并注重了创伤救治方面临床研究经验的总结,在创伤急救、严重并发症(脂肪栓塞、Dic、ARDS)的防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1979年2月,成立了显微外科小组,加快了显微外科的临床研究步骤,同年10月,第一例断指(肢)再植成活;1979年~1985年间,显微外科小组完成断指(肢)再植、足趾移位代拇指等显微外科手术140例计176个指(肢),成活152指(肢),成功率为87%,开展骨移植、皮瓣移植、肌皮瓣移植、脊髓显微手术、显微神经手术66次。随后经过25年的临床发展,在镇江周边地区产生了一定影响。先后完成断肢再植手术200余例,成功率达90%;断指再植1500余例,成功率92%;足趾移植拇、手指再造80例,全部成功;多发皮瓣移植500余例,成功率95%;骨、骨膜移植、关节移植2000例、神经血管损伤修复500例、空肠移植重建食管22例等手术取得成功。举办显微外科培训班9期,培养显微外科人才200余人。
1984年,骨科利用原来的地下人防工事建立了儿麻简易病区,增加床位45张,扩大了收治能力。在重型儿麻后遗症治疗、人工关节和再造手等方面有明显进步,年手术量突破2000例。
1987年,骨科开展小区域骨髓麻醉、简便干骺端延长器、带血管骨膜移植治疗骨不连、带神经血管蒂背阔肌位移代屈指肌的应用、碳纤维在骨科手术中的应用和足第二楔骨截骨术治疗足内收畸形等新技术,其中“重型肢体麻痹的矫形治疗研究”,当年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是年,骨科与京口区医院开展军民共建活动成绩显著,被镇江市委、市政府和镇江军分区联合表彰为“军民共建先进单位”。
1988年,开展桡骨带血管蒂骨移植、旋前圆肌代伸肌、拇指内收肌功能重建和臀肌挛缩症松解术等新手术新疗法研究,其中:“麻痹性髋关节功能重建的研究”“电磁场的刺激治疗骨延迟连接与不连接”“胫骨下端骨骺牵开术和下肢骨延长的临床研究”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1989年,骨科被确定为“南京军区矫形外科中心”,开展了骨膜移植治疗骨不连、外伤性截瘫功能重建和躯干肌麻痹肌功能重建等研究。1990年,开展了躯干肌麻痹肌重建、创伤大面积早期皮瓣移植修复、颈椎双开门手术、严重膝反屈畸形的矫正、大腿后侧肌群麻痹肌力重建和青少年麻痹性脊柱侧弯手术矫正的改进等新技术。其中“高位胫骨截骨与鹅足移位治疗麻痹性外翻”课题,当年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1986年~1990年,先后实施儿麻手术共5129例,有效率达到95%;
1991年~1995年,骨科成立假肢、矫形器制作中心,开始制作假肢和矫形器材,并对外伤及神经、肌肉疾病引起肢体残疾患者,佩带肢具的制作和康复训练有了深入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拥有进口烘箱、真空泵等价值60余万元的假肢、矫形器制作设备,先后为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以及港台同胞2850名脑瘫、偏瘫、截肢、神经损伤、儿麻骨折等患者制作了3582个支具假肢。多次应邀赴香港、武汉、苏州等地学习班授课讲座。骨科集治疗、康复、矫形器为一体,取得了丰硕成果。
1995年后,骨科整体建设得到迅速发展。在医院党委的正确指导下,坚持医护质量为中心,整合医疗资源,医教研结合,积极开展反“台独”应急作战卫勤准备,研制应用新技术新材料,在肢残矫形、创伤救治、脊柱外科、显微组织修复等方面迅速彰显优势特色,骨科救治的整体水平达到军内先进水平。其中,创新手术剪刀肌移位术治疗脑瘫病人剪刀步100余例病人,获得了显著疗效。前后21年开展的27种术式治疗矫治膝关节畸形术已达到8619余例,1998年获得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发明简易下肢延长器治疗下肢短缩2135余例,2001年获得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2000年后,骨科研究所进一步加快了特色专科的建设与发展。
2005年,骨科坚持医疗为中心,开拓创新,强势推进军事医学临床研究,不断提升医疗质量。着力开展脑瘫、肢体伤残、脊柱矫形及人工关节、显微手术外科创伤救治、结合创新技术及新材料应用、拓展骨代谢性疾病中西医结合方法的诊治、不同炸药爆炸生物效应等研究。其中,在福建海域进行的海岸及海水中肢体关节爆炸伤实验研究、新型高效炸药动物爆炸伤实验研究、脊柱脊髓爆炸伤研究和20种炸药爆炸生物效应研究等,均获得了不同炸药爆炸伤的实验数据及结果,争取“十一五”期间全军列题,把脑瘫剪刀步手术治疗及康复市场做大做强,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福建海域肢体关节爆炸伤的救治与修复的研究》申报军队科技进步奖。2005年,共收治患者2 441人次、手术2 834人次,治愈率达到99.7%,。
2006年,骨科(全军肢体伤残治疗中心暨军区骨科研究所),由专科门诊、临床医疗、实验室、资料室、康复室、假肢矫形器制作中心等6个部分组成。目前拥有江苏省支具矫形器制作中心及手外科、关节外科、脊柱外科和骨质疏松诊断等4个地区级治疗中心3480平方米,展开床位166张,专业技术人员86名,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6人。担任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全军创伤研究所博士、硕士研究生临床教学任务,是东南大学临床医学院研究生培训基地。
创伤救治、断指(趾)再植、脊椎外科、关节畸形、下肢延长、肢残康复、脑瘫诊治、骨质疏松诊治等方面在全军范围内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与特色,某些专业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21年27种术式矫治膝关节畸形8619例》《下肢延长2135例的临床系列研究》均获得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近两年来发表论文46篇,其中中华级12篇。
2.医疗设备。骨科建设有设施完备的资料室、检查室和实验室。拥有四个病区,总面积3 480平方米,展开床位166张,医疗设备计714万元。其中,有美国GE公司C形臂X线机1台,可透视骨科手术床3张,美国史赛克公司关节镜及手术显微镜3台,以及骨质疏松诊断仪、骨质疏松治疗仪、骨创伤治疗仪和上下肢关节活动器等。能满足临床诊疗的发展需要,设备完好,使用率高。
实验室先后购置装备有美国价值为8.6万元的BECKMAN700生化分析仪、6.6万元的SN-682型放射免疫r计数器、4.2万元的DL-45RC-L冷冻离心机、200000元的IL-1610血气分析仪和日本价值为98万元的HITACHI706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18.5万元的Sysmex KX-21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2万元的GF-1型控时及调速高速分散器(内切式匀浆器)等先进设备各1台(套),能开展免疫组化、细胞因子以及分子水平检测等诊疗及实验活动。
1975年,骨科展开床位12张;1982年展开床位30张;1989年展开床位80张;1991年展开床位82张;2002年展开床位125张;2004年展开床位166张。2006年,全军肢体伤残治疗中心共设置4个病区,和4个分中心即:“江苏省支具矫形器制作中心”“手外科中心”“关节外科中心”“脊柱外科中心”“骨质疏松诊断治疗中心”。担任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全军骨科研究所博(硕)士临床教学任务,是东南大学临床医学院研究生培训基地。
3.技术人才。骨科现拥有专业技术人员82名。其中:主任医师3人,副主任医师3人,兼职教授4人,博士2人,硕士4人。骨科在完成日常医疗救治任务的同时,目前还担任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全军创伤研究所博士、硕士研究生临床教学任务,是东南大学医学院骨科硕士研究生指导点。
刘方刚,骨科主任、主
张雪非,全军肢体伤残治疗中心主任、主
李新忠,骨科副主任、副主
陈步俊,骨科副主任、副主
李桓毅,骨科副主任、副主
邬华彬(1923.8~2005.6),原骨科主任、主
高贤铭,原骨科副主任、副主
黄宏前,原骨科副主任、主
4.社会经济效益。骨科患者来自全国及港澳台地区,年均门诊2.5万人次,床位使用率89.08%,平均住院日16.27天,诊断符合率99.58%,3日确诊率99.7%,抢救成功率95.8%,院内感染率1.47%。各项医疗数质量指标处于军内领先位置。年住院患者2 800余例,年均手术3 000余例,治愈好转率达95.9%。2006年医疗收入3091万元,是1983年医疗收入(73.12万元)的42.3倍。骨科先后带教博士生4名、硕士生3名。培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5名、中级职务人才13名、进修医师249名(军医127人)、实习医师1350 人次。1993年以来,挪威Bergen大学PT Nilsen教授先后8次到骨科进行脊柱矫正手术交流;亚太地区人工置换学术委员会主席、台湾学者刘华昌教授来院交流。目前,第四军医大学、东南大学共有5名硕士研究生在骨科(南京军区骨科研究所、全军肢体伤残治疗中心)开题实验。骨科组建初期,以小儿麻痹后遗症手术矫治为重点,带动了医学创伤、骨病诊治水平的持续提高。1990年后,骨科坚持医疗质量为中心,研制应用新技术新材料,医教研相结合,综合发展。
骨科组建30多年来,经过3.6万余例手术治疗的检验,在肢残矫形、创伤救治、脊柱外科、显微组织修复等方面彰显了专科优势,整体水平达到军内外先进水平,发表医学论文289篇,其中,中华级论文100余篇;获得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医疗成果)奖31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全国科技大会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医疗成果)二等奖5项、三等奖17项。
目前开展的基础项目“福建海域肢体关节爆炸伤的救治与修复的研究”处于总结、推广和申报奖项;“新型高效炸药动物爆炸伤实验研究”补充实验,组织切片及细胞因子分析科研总结;已开题“20种炸药爆炸生物效应”“兔韧带爆炸伤修复”“兔脊柱脊髓爆炸伤”研究;“战伤速效敷料”研制已发表论文,待定型、生产和列装。开展的临床研究项目“脑瘫剪刀步手术治疗”已完成100余例,并扩大收治。深入研究分型及术后阶段性康复训练,拟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军队医疗成果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等。
5.科室管理。坚持思想政治建设不动摇,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医德医风建设卓有成效。1991年5月,中宣部、国家民政部和解放军总政治部等8部委授予“全国助残扶残先进集体”;1993年10月,国家民政部和解放军总后勤部等11个部委授予“全国残疾人三项康复工作先进单位”;2002年,国家卫生部、民政部等7部委授予“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先进集体”;2004年南京军区联勤部授予2002年~2004年“医德医风建设标兵科室”;先后8次被师以上党委表彰为先进党支部、学雷锋先进单位3次、基层达标先进单位4次、争先创优先进单位4次、十佳基层建设标兵单位2次;荣立集体二等功2次、三等功8次。